刚接了中国国书这一国翻脸不认人直接和中国摊牌
据直新闻报道,墨西哥总统辛鲍姆的“变脸”速度,恐怕连好莱坞编剧都要自叹不如。9月10日,墨西哥刚刚举行仪式,正式接收中国新任驻墨西哥大使递交国书,场面温情脉脉,辛鲍姆还对着镜头表态要“努力提升中墨关系”。可没过几个小时,墨西哥政府就宣布对中国汽车等产品加征高达50%的关税。对外一套辞令,对内一套操作,外交场合说“朋友”,下午就摊牌“加税”,这种操作,怎么看都带着浓烈的“北美味道”。
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回应堪称直截了当。中方反对各种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和歧视性、排他性措施,坚决反对在他人胁迫下对华设限,损害中国正当权益,中方会根据真实的情况坚决维护自身权益。看出来,中国这回没打算惯着谁。中墨都是全球南方重要成员,经贸合作讲究互利共赢,墨方要是执意把中国甩在一边,损失的不会只是中国的市场,更有自身发展机遇和国际信誉。
墨西哥的“关税大棒”到底从哪来的?辛鲍姆把理由包装得很漂亮,说是要保护本国就业、防止不公平竞争。可明眼人都清楚,这背后是来自美国的极限施压。特朗普自从回到白宫后,嘴上不离“北美堡垒”,实际就是想把中国商品全部挡在门外。墨西哥要是不配合,美国分分钟就能把《美墨加协定》当筹码,威胁加征30%甚至100%关税。要知道,墨西哥87%的出口都靠美国市场,特朗普这一招简直就是掐住了墨西哥的命门。
墨西哥官方宣布的加税范围,覆盖了1371个关税代码,占全部进口类别的近五分之一,直接命中中国汽车、机械、钢铁、纺织等优势产品。汽车关税直线%,比亚迪、奇瑞这些中国品牌在墨西哥布局的800多个网点、32亿美元投资,瞬间都成了“高风险资产”。更讽刺的是,墨西哥汽车产业本身高度依赖中国零部件,80%的发动机、变速箱都得靠中国供应。加税表面上是“保护就业”,实际就是让本地企业和消费的人一起埋单。墨西哥汽车经销商协会已经公开喊话,警告一旦现有库存消化完,汽车价格必然暴涨,普普通通的家庭想买经济实用的车,难度直接拉满。
墨西哥这波操作,表面上是“保就业”,其实就是“冒天下之大不韪”。去年中墨贸易额接近1100亿美元,中国是墨西哥第二大贸易伙伴,也是原油、农产品、机电设施的主要买家。中企在墨西哥投资超过百亿美元,涉及基建、民生、制造业等多个领域。比亚迪、福耀玻璃等企业早就把墨西哥当作美洲生产和分销中心。墨西哥一旦贸然加税,短期看似“讨好美国”,长期只会失去中国投资和市场,直接冲击本国产业链和就业。
事实上,墨西哥已经尝到政策反复的苦头。比亚迪和福耀玻璃都因墨西哥政策变动而暂停或缩减在墨投资,首当其冲的是当地的就业和产业链。更不用提加税会推高进口零部件和成品车成本,墨西哥本土企业不得不面临“要么涨价、要么裁员”的两难。墨西哥央行刚把2025年通胀预期上调到3.9%,这下关税一加,物价压力肯定还要继续往上冲。经济学家西勒一针见血地指出,这根本不是“保护主义”,而是“特朗普式的阵营对抗”,代价却全让墨西哥人自己买单。
墨西哥自以为靠“讨好美国”能换来一张“安全牌”,可真能如愿吗?美国对盟友一贯是“用完就扔”,等到2026年《美墨加协定》重新审议,墨西哥要是失去了使用价值,特朗普绝不会手软。现在陪着美国唱“北美堡垒”大戏,看似得了便宜,实际是把自己的命脉交到别人手里。
中国的态度已经很明确。中方不会任人拿捏,更不会允许任何国家在他人胁迫下牺牲中国利益。中国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对墨西哥出口的原油、农产品、金属矿等商品加征一定的关税,也能重新评估对墨投资项目。以中国的市场体量和产业能力,要拿出反制措施,手里牌多得很。墨西哥如果一意孤行,不单失去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,还会在全球供应链中被边缘化。
墨西哥的“变脸外交”,其实是中等国家在中美博弈中最尴尬的困境。想左右逢源,实际被美国死死拿捏,经济利益和外交自主都被挤压到极限。辛鲍姆总统今年4月还说“墨西哥不会成为任何国家的傀儡”,转过身就给美国递上“投名状”,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?外交场合的承诺,再漂亮都没用,关键看能不能扛得住压力,守得住底线。
特朗普终于如愿以偿,墨西哥在关键节点上选择了美国。但这一笔交易,墨西哥真的能赢吗?中国已经给出了答案:反制随便什么时间都能启动,损失谁来埋单,墨西哥自己心里最清楚。